精准援疆促融合 教育耕耘绘新篇——专访援疆教师卢晓忠

作者:陈元明、陈露宁等发稿时间:2025-07-18浏览次数:20

卢晓忠,浙江缙云人,丽水学院副教授,中共党员。2003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,深耕数学教学领域20年。2017年至2018年,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援疆号召,作为浙江省教育系统援疆人才,赴新疆阿克苏教育学院承担一线教学工作。援疆期间,以“实现自我,倾情援疆”为行动纲领,将江浙先进教育理念与边疆实际需求结合,推动数学学科实践创新,助力边疆教育发展。其工作成果获援疆单位高度评价,展现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与教育者的赤诚情怀。

 1 校园一角

一、教育理念融合:立足本土的创新实践

面对新疆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,援疆教师团队以需求导向,精准供给”的培训策略实现精准帮扶。2017年,为补齐阿克苏地区小学维吾尔族数学教师群体的短板,团队量身定制了两大核心课程:一是规范数学课堂用语表达,提升教学专业度;二是推广几何画板等现代教学工具的应用。在此过程中,年轻教师展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与热情,而部分年长教师因思维固化面临转型难题。对此,当地教育部门采取“优化队伍结构”的举措,推动年长教师转岗至后勤岗位,同时将培训重心向新入职教师倾斜,逐步形成“传帮带”长效机制。

 2 卢晓忠老师答疑

二、认知迭代:跨越想象的新疆图景

“想象中的新疆是黄沙漫天、沟通困难,但现实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。”卢晓忠师坦言,初到新疆时曾担忧气候与人文适应问题,但实际体验后却充满惊喜:原以为难以忍受的干燥环境,在个把月的适应后已无大碍;当地水果的甘甜、烤羊肉的香令人难忘;维吾尔族群众的热情更是打破语言障碍,即使通过表情和手势交流,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友好。更令人振奋的是新疆的发展潜力。尽管当地教育水平较东部地区还有一些差距,但这正为人才提供“弯道超车”的机遇。同时教育部门通过优厚待遇吸引西北高校人才,援疆教师在方面享有政策支持。总体而言,新疆是一个充满魅力且不断发展进步的地方,无论是旅游还是工作,都值得深入了解和考虑。

 3 卢晓忠老师与当地老乡合影

三、协作共生:教学相长的多维实践

在援疆支教期间,援疆教师之间开展了十分紧密且深入的教学交流与合作。老师们日常大多在校内,这为们创造了充足的交流时间。工作之余,他们围绕教学方法、课程设计等内容展开热烈探讨,从教学案例分析到课堂互动模式创新,不同的教学思路相互碰撞,催生出许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。每逢周末,只要天气允许,小学一线教师们还会自发组织“送教下乡”活动。大家一同走进学员所在的基层学校,开展现场教学实践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共同备课、磨课,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案,分享教学经验与心得。

这些教学交流与合作同样卢晓忠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。一方面,拓宽了的教学视野,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,学习到如何针对不同学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,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;另一方面,通过集体备课和送教实践,在教学技能和课堂把控能力上得到了快速成长,也深刻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。同时,与当地教师的深入交流,还让更了解新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,使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,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,助力他在援疆支教工作中不断进步,为当地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力量。

结语:播撒智慧种 静待教育林

阿克苏孩子的眼睛里装着塔克拉玛干的星光,我们要做的,就是点亮他们通向绿洲的路标。援疆教师们带着温度的教学实践,如同塔里木河的汛,浸润着教育土壤的深层肌理。当浙江的教研智慧沉淀成双语黑板擦下的粉笔雪,当维汉教师共备的教案化作学生手中的解题密钥,教育援疆正从单向帮扶走向共生共长——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迭代,更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课题下,用黑板与粉笔写就的生动答卷。听,多浪河两岸的晨读声正越过白杨林,那是教育绿洲抽枝展叶的拔节声。


一审:陈元明   二审:陈晶晶    三审:王发龙